感觉统合这一术语是由sherrington c.s.(谢林顿)(1960),Lasshley 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Dr.Jean Aryes)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结果,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lntegration theory)。
感觉统合是指人体将各部分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枢神经中进行整理统合并作出反应的过程。只有通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
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分为100多万个感觉区。感觉学习的过程,是相当复杂而细腻的,要求感官在输入讯息时,和大脑神经细胞的接触灵敏而且确切,所有感觉区对于许多同时输入的感受信息的协调和整合也必须完整,否则便会影响幼儿思考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成熟。这便是所谓的感觉统合。
有的人以为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确是触觉、前庭觉及本体觉。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前庭是利用内耳里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的感觉。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运动觉、身体地图(body map),是指肌肉的收缩与伸展、弯曲、推拉及关节间的压缩的感觉。
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大脑的学习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学习后的大脑则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由于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神经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需要统合,如果这能力不足,就会造成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学习混乱,产生感觉统合失常的现象。这种学习在婴幼儿期几乎已经打下了80%的基础。